我的家乡在陕甘交界处的一个县城--长武,黄土高原上朴实的西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很多别具特色的美食。不必说大如锅盖的锅盔馍,十里喷香的烧鸡,也不必说酥脆香甜可口的麻糖,劲道柔韧的裤带面,单是家乡的血条汤令我每每想起就垂涎三尺。
在我们家乡,村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血条汤都是待客的第一餐,血条汤做得好不好更是评价这家事过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汤做得好了,主人也感到脸上有光,每年春节走亲访友,血条汤也是招待客人的第一顿,寒冷的冬天,飘着鲜艳的辣子油的热汽腾腾的血条汤端上桌时总会让客人感到温暖如春。
要吃血条汤首先得有血条,血条的做法很简单,用新鲜的鸡血或猪血和面,加一些盐压成面条,蒸熟晒干即可。干血条装在塑料袋里保存几年也不会变质,吃的时候拿出一小撮。血条汤重在煎汤,用煮过肉的鲜汤打底,加入特制的辣椒油,盐,味精,各色其他香料,还要黄花,木耳,芫荽,葱花,蒜头各种辅料。加入血条慢火煎熬,待到血条煮的的劲道而又不失柔韧时,一碗香喷喷的血条汤就可以出锅了。
热气腾腾的血条汤端到面前,扑鼻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只见一层红艳艳的辣子油漂在汤上,碧绿的芫荽,粉白的葱花,金黄的木耳,乌黑的木耳,逼着你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往碗里一挑,下面的血条像鱼儿一样游了出来,挑几条放在嘴里,血条外软内酥越嚼越香,喝一口汤,顿觉鲜香爽口,味美异常。再掰碎白白的馒头泡在汤里,软软的馒头吸满了滚烫浓香的鲜汤,热热辣辣,吃上几口便会让人满口生香酣畅淋漓。
血条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养胃,冬天的早上,吃上一碗热辣的血条汤,血条劲道耐嚼,汤又鲜又浓,一口喝下去嘴巴舌头咽喉肠子都是熨贴的像是吃了人参果,酣畅淋漓地宛如站在黄土高原上吼了几嗓子秦腔一样。汤后味十足,涌上心头,额头鼻尖大汗淋漓。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在大西北刺骨的严寒中吃上一碗血条汤,一会儿,胃就感觉暖融融的热了,整个身子骨也就跟着暖和起来了。
小时候经常吃到妈妈做的血条汤,现在离家远了,血条汤的味道便也远了,每次回家念叨起来,妈妈总会想办法做,吃着吃着就想着,要是能让远处的朋友也能尝尝家乡的血条汤就好了,妈妈笑着说,那血条汤汤汤水水的,怎么带呢?只盼望何时能有一种方法把血条汤带到全国各地,让各处的朋友都尝尝。
关于血条汤家乡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一年风沙暴虐,颗粒无收,一时间饿殍遍野。家乡一大户人家还存有粮食,便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马杀了,和面擀出血条用大锅煮出汤来,施舍给乡亲共度难关。等到饥荒过去,乡人为了感念那位善良的大户人家,每年过节便煎血条汤分食以示纪念。再加上后人的改进,血条汤作为关中大地的美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去年冬天,妈妈给我寄来一包血条,我费尽心思按照家乡的做法煎出汤来,可待尝到嘴里却还是感到像缺少什么,望着热气腾腾的血条汤,以前家乡每次过事时挤在人堆里端着血条汤的情景浮上心头,粗犷的西北风载着雪粒的呼喊伴着家乡或是浑厚或是俏皮的乡音俚语。那正是家乡的味道啊!哦,我知道汤里缺了什么了?缺的正是家乡的味道啊!唉,不知何时才能吃上家乡的血条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