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29-84185653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员工天地 > 正文
德为立人之本
作者:行政部  更新:2013-12-10 10:09  关注:1018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出自《世说新语•笺疏》,里面讲到:德成智出,业广惟勤,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句话浅显易懂,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是靠聪明才智,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靠优秀的品德。
    有德之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德之人往往志向远大,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中施展大智慧、成就大事业。而少德之人往往沉湎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因小气而难成大器。
    二是有德之人往往善于学习。有德之人大多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驱使下“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及时有效地弥补才能上的一时不足。而有智少德之人常常追名逐利、恃才矜已,将才华用偏用歪。
    三是有德之人往往得道多助。有德之人心胸开阔、待人诚恳、敢于担当、善于包容,拥有更多的朋友和机遇。而有智少德之人常以为自己聪明别人弱智,不懂得尊重别人和改造自己,难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四是有德之人往往稳中取胜。有德之人在顺境中能够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在逆境中能够沉着冷静、坦然面对,不随波逐流,不知难而退。而有智少德之人常常由于品质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偏差误入歧途甚至中途落马。
    强调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不是不要才智,而是更重品德。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缺一不可,但德更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才智发挥的目的、方向和效果。
    总之,德是立身为人之本,有德之才方能担当大任,越有能力越要有德。
    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需要礼貌,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事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优良品德修养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也因为他非常狡黠地发现: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仁者能容。富有仁爱精神的人,也必是宽容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于己,也不苛求于人。所以,与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宽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自然也就多长寿了。能宽容,就能得人。
    做事做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友爱。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但是,富兰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无法与人合作,做事经常碰壁。
    富兰克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他为自己制定了13条行为规范,并严格的执行,很快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1. 节制:事不过饱,因不过量,不因为饮酒而误事。
    2. 缄默:不利于别人的话不说,不利于自己的活不讲,避免浪费时间的琐碎闲谈。
    3. 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时间表,办公桌上永远都不零乱。
    4. 决断:决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须准确无误的履行你所下定的决心,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改变初衷。
    5. 节约:除非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否则不要乱花钱,不要养成浪费的习惯。
    6. 勤奋:不要荒废时间,永远做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去做那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永不间断。
    7. 真诚:不做虚伪欺诈的事情,做事要以诚挚、正义为出发点,如果你要发表见解,必须有根有据。
    8. 正义:不作任何伤害或者忽略别人利益的事。
    9. 平和:避免极端的态度,克制对别人的怨恨情绪,尤其要克制冲动。
    10. 整洁:不能忍受身体、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洁。
    11. 镇静:遇事不要慌乱,不管是普通的琐碎小事还是不可避免的偶然突发事件。
    12. 贞洁: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于与身体健康或者是为了传宗接代尽量少行房事。绝不做任何干扰自己或别人安静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损于自己和别人名誉的事情。
    13. 谦逊:要向耶稣和苏格拉底学习。要抵得主享乐的诱惑,要抵得住金钱的勾引,不要有非分之想,不为别人的行为而动,不为别人的引论而动,也不可能有任何诱惑和利益是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恶的事情。
    这样你会终生快乐,良心是永恒的圣诞节。由此可见,道德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
    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将是必然的。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人生全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于人的要求虽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他对每个人的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企业在招聘人员之时,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与技艺等放在重要位置。“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和求职者不约而同的一种共识。
   “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用人只重视所谓才能或技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翻开历史,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无成,就是身败名裂。如“才尽”之江郎,如遭万人唾弃之秦桧,等等。著名的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就开始提出公开甄选人才的依据为人品、智能和健康。董事长李秉哲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他们要求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那种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长远发展。
    墨子曾经说过:“国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说的是一个国家不选用贤士,则国家必然灭亡。企业用人也是如此,一定要选对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可是企业用人的时候到底是先选用有才能的人,还是先选用有德行的人呢?
    现代的企业要想长足的发展,选人的时候不仅仅要选用有才能的人,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当前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的企业文化,要从基层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这个道理。哪怕一个人再有才能,可是没有德行也不足以担当大任。才能不行,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培养出来。所以企业用人应该以德行为先,退而其次才是选用有才能的人。
   “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