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觉得国学离我们普通百姓非常遥远,觉得那都是所谓国学大师的专利,对于养生我们一般会偏执的认为是所谓三富的人们(时间富裕、经济富裕、精神富裕)才有精力去做的事,和我们这些工薪阶级无缘;2013年3月23日,吴总请了国学大师何老师利用一天宝贵的工作时间针对国学与养生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客观的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其实国学与养生就是我们平时生活本质认识的提取物。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让我有一种亟欲效法了凡先生,去创造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四训》包括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所谓“立命”,就是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们自己。要想改造命运,不被命运束缚住,就应当遵循“断恶修善”、“灾消福来”的原理,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如果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过。从小的过失改过,那自然便不会犯下大的过错。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才能天天改过;如果每天都无过可改,就是每天都没有进步。天底下聪明的人实在不少,若事业不能用功去做,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得过且过,不想前进,那只会误了大好一生。 如若能够改过今生的过失,自然好命就不会变成坏命了。
但想使坏命转成好命呢?这就要不但改过,还要积善积德,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善事积多了,德也就兼备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能够积善的最好办法就是谦虚,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了,做人做事交朋友样样都进步了。
与人相处,待人谦虚了,从中学习,自然便有了进步。 多数人对命运多是感到很迷茫,论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简单。如果对命运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真正做到这点也就是善良兼德之人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了凡四训》在教我们做好人、说好话、做好事和存好心。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下午培训养生。现代人普遍重视养生、保健,但是大部分人对养生认识很是片面,普遍认为就是饮食、生活习惯、保健品等,而心理学认为养生有四种性质:即物质性、动物性、人性和灵性。健身只能作用于人的物质及动物层面,对人性及灵性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可分为三种: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他们提出“全人心理学”概念,认为人就是具有身、心、灵整合的“大健康”的人。并且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注重某一方面,往往效果不佳。若我们仅注重物质养生而其他两方面不发展,心情不好,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一片迷茫,那就是物质养生再好也于事无补。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而长期压抑紧张本身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等)。
曾经一个哲人这么说,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想想什么是主次,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人生漫漫不要顾此失彼。真实意义的养生就像如意宝,有求必得;《了凡四训》不但教会我们如何立身之本、改变自己、完美自身,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给心里一个“养生”,给思想一个“养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人生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