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晚,有幸参加了于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关于国学《弟子规》的讲座,初次听讲,不觉想起“2011年湖南卫视小年夜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由新生代天后周笔畅唱响的主题曲《弟子规》,不禁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在各个领域及行业传承和演绎着,说明了国学本身的一个魅力,以及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上的重要性。
《弟子规》,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它不仅是儒家的基础,也是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所以首先是“入则孝”,其内容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书中提到,父母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父母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如果我们都不能孝敬生养自己的父母,那怎么让人相信我们能善待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
讲座中,老师放了一段由焦波拍摄的《俺爹俺娘》图片视频,感动全场,在座观众潸然泪下。焦波,记者,从1974年起开始用照相机为爹娘拍照片。1999年,又开始用摄像机为爹娘录像,整整30年,为爹娘拍摄照片12000余张,录像600多个小时,终于实现了“用镜头留住俺爹俺娘”的初衷。1998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为爹娘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焦波的爹娘为影展剪彩,被媒体誉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唯一让人落泪的影展”。老师说了,有一位资深的评委这样描述这部作品:“全人类只有亲情是相通的,《俺爹俺娘》能感动世界”。由此可见,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终生应该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自呱呱落地后,幼则抱于膝,哺以果饴;长则授以知识,教以处世;及至成家立业,父母依然牵肠挂肚。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情就是孝。这种亲情关系,长期以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代际情感的纽带,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的孝文化。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又进一步将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感情提升到“道”的高度,概括为孝道伦理。孔子指出:孝道是人类道德的基石,并对孝道进行系统地论述,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说,“对老人不仅要养,而且要敬。如果只养不敬,那么,供养父母和饲养宠物,又有什么分别?”由此,孝道伦理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人,构成了以孝亲敬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孔孟的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仅为我们的民族代代相传,乐于遵从,而且不断发扬光大。人们祖祖辈辈相传着的“搤虎救父”,“亲滌溺器”,董永“卖身葬父”和蔡顺“拾椹供亲”的孝道故事,为世人所称颂和赞誉。孝是人间一种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功能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孝德的升华。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先。今天,我们发扬光大孝经,使之成为既是人们外在的道德规范,也是人们内存的主观要求。它在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将是重大而深远的。因此,我们致力于倡导孝道文化,营造一个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谒尽全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