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29-84185653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员工天地 > 正文
九月十四日今年中秋能否还俗?
作者:行政部  更新:2008-09-07 16:52  关注:1278

 

传统节日,已被都市人改造得太功利!

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修改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与家人团圆的时间,有了正式的一天假日。在迎候中秋月圆之际,让我们一起“还俗”——回归民俗,回归传统文化,以“俗人”之心,共同祈愿“俗世”的团圆、幸福,向传统致意,向心灵致意!

假如没有中秋节……

如果没有中秋节,我们会无所谓,还是会顿感迷失?这是一个伪命题。今天,我们向文化名人、民俗专家追问这个伪命题,给自己一个反向思考的机会:中秋,它真正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对于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精神涵养是什么?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和心态去过7天之后的中秋佳节。

失去中秋,精神会恐慌

张继合(著名专栏作家)

现代人不太重视中秋节,因为中秋节永远不会像情人节一样热闹。但我相信如果中秋节不在了,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节日分布会让你觉得它习以为常,就像心脏在跳,脉搏在动一样,你感觉不到它的重要,一旦失去了,会产生一种很大的恐惧。这是一个伪命题,多少带有点赌气的成分,但中秋的意义在于虽然大家似乎不是很重视,但在这一天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传说,想到嫦娥,想要团圆。失去中秋节,我们就没有了一个可调遣精神资源的理由,因为月亮常有,团圆随时都可以。

中秋的一轮圆月给了中国人团圆、诗意、怀想的机会,节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给人们渴望和停歇。不重视中秋,是因为我们站在现在,有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其实,和传统比起来,所谓的现代完全是个孩子。

中国文化的节日是有遗传基因的,扎根在人们内心深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不会消失。中秋这一天,不像春节必须要回家,不像清明需要参加家族扫墓等活动,中秋是一个最富有诗意的节日,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情,相对轻松,所以没必要和别的节日比。而中秋正因为这样,也将是一个永远不会倒闭的节日。

节令,意味着依赖和变更

郭庆丰(陕北民俗专家)

中秋对于民间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没有中秋,将会很失落。中秋首先是一个季节,节气的转变,从夏到秋的变化,是它很重要的特点。我们知道民间的劳动者,每天都跟着时间生活,节令对他们很重要,这不仅是对收成的重视,更是对大自然神灵的一种敬畏。我们看到许多民间艺术作品,都是和中秋有关,因为这个节日强调了一个节令,在他们每个人的心目中,节日的到来意味着时间的变更。节日存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是依赖大自然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个节日对他们来说赋予了很多的意义。

中秋圆月是美好和谐的极致

陈彦(陕西省剧协主席)

中秋是最美好的节日,美好就美好在它的象征意义在于团圆。民族戏曲的很多剧目都涉及到中秋,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在中秋圆月这个巨大的意象之下,使正剧的团圆显得更加美丽,同时也使悲剧更加感人,更具深刻的人生况味。

时风浮躁,人人忙碌,而所忙的其实有很多是完全可以放下的事情,中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回到一个很宁静的地方,静静地梳理一下我们的生活。我觉得中秋深含着一些恒常的伦理价值,它是一个和谐、美好的象征,让人过得美好,中秋就是最美好的一个象征中秋圆月是美好和谐的极致,这个意象调动了我们所有的生活积淀与审美记忆。

时风浮躁的同时,人情变得淡漠,而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拿心灵去感受的。中秋是在自然之外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象征。重视中秋,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尊重,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求。假如没有中秋,我们的心灵可能要有很多缺憾,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自然生活,没有中秋会缺少太多。一个只有上弦月与下弦月的社会与人生,是无法想象的。

没有中秋节也就丢失了“月亮文化”

朱鸿(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记得小时候,我的中秋节是在农村过的,一年一度的团圆节。节日来临之前,就开始向往,印象中中秋节前总会下起蒙蒙细雨,但我们依然会到田野里挖一种野菜,让母亲做团圆馍。一种是大团圆馍,直径有2尺多,当时如有家人无法赶回,一定要给这个人留着,一直要等到他回来。还有一种是小团圆馍,随便吃。中秋节那天黄昏,祖父辈会带我们把凳子椅子放到廊檐下面,然后把石榴柿子等水果放到一起,这是献给月亮的。当时也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就是面对一个月亮,但产生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家人会说一些嫦娥吴刚之类的故事,他们在月亮里怎么过。到城市后,感觉中秋气氛有些淡化,城市总是灯火辉煌,冲淡了月亮的光华,稀释了月亮的诗意。如果没有中秋节,人的生活可能会减少了它的一层意义。毕竟,在这个节日里,他会思亲,会加深亲人之间的情感。中秋节给了人们一个“月亮文化”,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创作了很多感受月亮的诗歌和文章,月亮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传承下去,同时也能给中秋节不断增加一些新的文化元素。

中秋能让我们仰望于高天

方英文(《报刊荟萃》主编)“年年中秋月相似,岁岁感怀人不同”,无数人四季奔忙于大街小巷与“各条战线”,为着柴米油盐与功名利禄,而猛到中秋才发现,灵魂里最重要的那个人,却不在身边,天上圆、人间缺,这正是中秋的审美意义。正是在此日此夜,让我们拔俗于尘世、仰望于高天。没有中秋,人会变得更加俗不可耐、灵性荡然的。本报记者 王锋 刘慧

除了吃月饼90后无“回忆”

说到中秋节,90后的小月说:“就等着一家人,吃口月饼就完事,没什么意思。”很多像小月这样的90后,一提到中秋,就说没意思,无非是个吃月饼。而70后、80后却拥有许多回忆。一听到记者采访,回忆便冒了泡。

27岁的小果是典型的80后,“小时候的月饼独立包装的少,十个饼一包是大众需求。中秋这天,我们老早就把月饼,水果摆在一个大盘子里(其实是我家放茶杯的托盘),盯着盘子等天黑。月亮出来,赶紧把盘子拿到阳台上,让月光照照月饼和瓜果,因为我爸说,要让月亮先吃,我们才可以吃。那时候,吃水果和月饼的机会不多,特别心急,老盼着月亮快点出现。有一年天阴,没月亮,可把我和弟弟着急坏了。”

网友“太湖路”是安徽人,70后的他小时候觉得吃月饼是奢侈,而中秋“玩火把”却很容易,这也是当地的中秋习俗之一。“整个村子的小孩把毛竹,油毡之类扎成火把。中秋晚上,跑到河堤上点燃火把,顺着河边跑,河的对岸也有很多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大笑着,大喊着,真有点类似大渡河连夜行军的感觉……”

“8月15便会拜祭月神娘娘,小孩会过几分钟就跑到巷子观望,看月神娘娘啥时候出现。当月亮升起,开心地喊着月神娘娘出来了,大人们便开始拜祭,小孩们乐颤颤地跑到屋里去把课本拿出来,跟祭祀品放在一起,大人们说那样月神娘娘会保佑读书聪明,考个好成绩,便诚心地上香,祈求月神娘娘的保佑。”网友丫头回忆到。

快到而立之年的李跃说:“过去中秋夜,插上点燃的香火,全家一起拜月亮,保佑平安。我们院子里的小孩子还每人端个洗脸盆,接上一盆水,放在院子里,让月亮‘留在’自己盆子里,然后用手拨水让月亮变成不同的形状,互相比较,家长也跟在旁边跟着评比。想象一下,一个院子的孩子,多少个脸盆,多少个家长,真是很有意思。”

90后除了回忆的缺失,更有对传统节日的功利看法。小月说:“中秋快到了,我爸妈现在忙着采购月饼送礼,前天还让我帮忙用电脑出个送礼单子呢!”本报记者 刘慧

“拴月亮”有趣“饦饦馍”深情

大家可能不知道,陕西省内一些地方的中秋习俗还淳朴地保留着,非常有意思,而且很感人。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位民俗专家。

民俗专家郭庆丰非常熟悉陕北民俗,他告诉记者:“在陕北,农家的孩子有一种习惯,就是把一面小镜子,用一根绳子拴到树上,这样月亮就可以‘印’到镜子里,这个活动叫做‘拴月亮’,是希望大家把象征美好的月亮留在家里。家长还会鼓励孩子,谁拴到月亮就给谁吃月饼。在陕北家家户户还要做月饼,那时候的月饼有模具,各家还比比谁家的月饼花纹好看,即使在现在的陕北,依然还在做月饼,有的会做许多,够半年吃的。”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谈到的是关中民俗。他说:“在关中,中秋最重要的是吃饼,但不是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花式的那种月饼,而是团圆馍,方言叫饦饦馍。农家的团圆馍最有亲和力。团圆馍里包的是芝麻,核桃,像包子一样包起来,馍上印着花纹,比如月牙形啊,象征月亮,然后放到锅里烙。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的馍,这种会做很多,大家随便吃。还有一种是大馍,像铁锅那么大,直径在40厘米左右,这种馍家里一般只做一个,上面会放些当地野菜的叶子。这个馍会根据家里的人数切开,每人一块,即使这个人现在在外地,也要给他留着,哪怕放干了,也要等他回来吃。因为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份子,而家乡的野菜,是将乡情也融入了,亲情、乡情的结合,是团圆馍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月亮崇拜来源自农耕文明,而陕西也是它的发祥地。”

贾平凹《高兴》书中的主角原型刘高兴是丹凤人,他从丹凤来到西安,感觉到城乡中秋节的巨大变化。他告诉记者:“我们家里现在还做饦饦馍,家里邻居也常送,小的时候,我们也是把各家的馍拿出来,换着吃,到了西安,大家都吃月饼,不像我们都是土产的,还是很有差别。” 本报记者 刘慧

效仿古人过中秋

登楼 赏月 根据《东京梦华录》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中秋节人们争购石榴、梨、栗、葡萄、橘等等。到了晚上,纷纷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一直持续到天明。

环城公园、休闲广场、酒楼茶坊,都市人赏月去处更多,何不效仿?

团圆家宴 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中秋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私车公交,交通便利,克服以忙碌为借口的惰性,提早安排平日之工作,在中秋假日,好好陪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儿女,吃一顿絮叨温情的团圆饭!

虔诚拜月 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记载了宋人拜月的习俗:“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与其山呼海啸地发立志狂言,不妨把美好的愿望,以虔诚的方式许给月亮。有一份神圣,更添一份动力。

浪漫放灯 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百姓于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

制灯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沉静的修炼,就是一次美好的展望。

把玩 “兔儿爷” 在清代,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收藏一个你喜欢的兔儿爷,也就收藏了一份传统文化。

中秋祝福语

▲一个月亮一个你,二个影子我和你,三生有幸认识你,四个月来好想你,五湖四海寻找你,六神无主迷恋你,七星伴月围绕你,八月十五我等你。

▲明月几时有,把饼问青天,不知饼中何馅,今日是莲蓉,我欲乘舟观月,又恐飞船太慢,宇宙不胜寒。

▲天苍苍,野茫茫,有个人儿在远方。秋风吹,稻花香。中秋可否回故乡?

▲月圆了,家圆了,肚子圆了,最好钱包也圆了。节日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团圆美满!

▲祝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得脸圆圆,肉鼓鼓,都像大阿福!

返回顶部